在未来,住宅的发展趋势和设计思路可能会是怎样?
未来住宅建筑的“必然”
美国作家 Kevin Kelly 在《必然 (The Inevitable)》中提出了未来科技的 12 个元趋势:形成(Becoming)、知化(Cognifying)、流动(Flowing)、屏读(Screening)、使用(Accessing)、共享(Sharing)、过滤(Filtering)、重混(Remixing)、互动(Interacting)、追踪(Tracking)、提问(Questioning)以及开始(Beginning)。
作者认为这些趋势将持续至少三十年,并把这些元趋势称为“必然”,因为它们植根于科技的本质,而非社会的本质。科技发展规律是不随着人类文化或者意志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这些元趋势必然发生。而这些变化的发生对我们人类的未来影响巨大,因此了解这些变化至关重要。本文试着解读这十二个词语中的一部分,类比住宅建筑设计的趋势,来预测人类的居住环境的变化方向。
- BECOMING 形成
没有不适的世界会停滞不前,我们心中的乌托邦也会完美和平至毫无机遇。而在现实世界中,一切都在蠢蠢欲动,试图升级进化。量变产生质变,这是所有事物形成的过程。因此凯文凯利说,我们的归宿将不是乌托邦,而是“进托邦”。它是一种渐进式的改进,也是一种温柔的进步。进托邦中的 “进”(Pro)来自于“进程”(Process)和“进步”(Progress)。
住宅建筑这一基于人们生活发展历程的建筑类型,随着人们家庭生活的发展与升级,未来的可升级性可能需要突破改造重建这些传统路径。可生长材料和模块化搭建,是两种可能的答案。
GEOtube Tower | Faulders Studio
不断生长的结晶盐大厦




GEOtube 大楼是福尔德斯工作室(Faulders Studio)的设计师为迪拜设计的一个建筑概念。它是一个巨型的结构体系,外层是一个白色网状结构,就像人体血管一样,利用漂浮式的太阳能板抽取波斯湾的盐水并且输送到建筑的每一个空间的外层结构,从地下室到顶楼,水分蒸发后剩下的盐分就会累积形成白的结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海盐层的不断沉积的同时,建筑也会慢慢地长大。当需要对建筑进行空间上的增建,可以直接延伸白色网状血管结构,等待盐分凝结,形成新的空间。




The Farmhouse | Studio Precht
基于人类与食物关系的模块化住宅系统


Studio Precht 设计的完全模块化的居住建筑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仅‘建造’了我们的农田,同时‘种植’了我们的建筑。” 居住、种植、社交等行为在这栋大楼里并行不悖。






项目的模块化结构系统交叉层压木板构成,此类木板可以自由造型且易于运输和安装。而模块化建筑构件均是场地外预制、场内累叠而起,在需要更改或者增加空间时,可以在较短施工周期内挪动或者增加模块。这种模块化的搭建堆叠方式,可以让建筑如同植物繁衍一般生长蔓延,让未来住宅体量变得灵活且富有繁衍之感。


2.COGNIFYING 知化
人工智能时代似乎近在咫尺。廉价的并行计算、大量触手可得的数据、更深层次的算法都让人工智能研究在近 60 年的累积之后开始被大量应用。而出于对有意识人工智能反叛的恐惧,以及相关伦理的担忧,当我们宣传最优质的人工智能时,很可能给它打上“无意识”的标签。这似乎与建筑设计的主观性是相悖的。然而对于住宅建筑,较为客观恒定的人工工程学(对应的空间及家具尺寸)以及普适的理想居住状态(可量化的日照时长、通风状况等),让住宅建筑空间设计更容易在无意识人工智能辅助应用方面有所突破。
Dynamic Tower Hotel | David Fisher
声控 360°旋转大楼


Dynamic Tower Hotel 位于迪拜,是世界首个风力发电旋转大厦,由意大利建筑师 David Fisher 设计,于 08 年动工,预计在 2020 年完工。每一层楼都能以不同速度 360 度旋转,并且大厦的旋转速度能够被声控。用户只要说出“快一点、慢一点、停止、开始、速度 1、速度 2、速度 3”等,就可以控制当层的转速,其他部分的运动可以随着时间变化持续旋转。此外,旋转大厦还能识别天气和温度变化,通过建筑表面自动调节室内温度。




ArchiGAN | Stanislas Chaillou
公寓建筑设计的自动生成




哈佛建筑硕士 Stanislas Chaillou 利用 GAN(对抗性网络)实现的公寓建筑平面的自动生成,主要采用了 Pix2Pix 图像转换技术,Pix2Pix 使用条件生成对抗网络(cGAN)来学习从输入图像到输出图像的映射。所以 ArchiGAN 直接从建筑平面图中学习拓扑特征和空间组织。模型用不同的色块来表示房间的不同功能,并影射到相对应的家具,最终自动生成平面。由于基于客观的人体工程学,空间及家具的合理尺寸与布局有迹可循,最终形成的平面也较为合理。


3. FLOWING 流动
世界开始进入了一无始无终的流动状态,几乎所有的一切,不管客观与主观,有无意识,都可以被解译为信息流。信息流通过人们的上载下载进行复制、传递。3D 打印机的发明,让建筑本身也具有了可被复制、下载、传播的流体化数字化属性。 未来,会有很多物品成为可以下载的东西,建筑也不例外。
Genesis Model | Apis Cor、Sunconomy
可持续的 3D 打印混凝土房屋




俄罗斯 3D 打印建筑公司 Apis Cor 和美国建筑公司 Sunconomy 共同开发的单一结构 3D 打印混凝土住宅。Apis Cor 3D 打印混凝土系统最大打印面积为132平方米,可以随时下载住宅信息进行打印。一个 Genesis Model 将包括三间卧室,两个为卫生间,独立车库,太阳能,风能,备用电池和雨水收集系统的浴室,估计费用为 289,000 美元。另外这一系列房屋将能够承受高达 220 MPH 的 EF5 级龙卷风(最高等级)以及 8.0 级的地震。
4.ACCESSING 使用
未来,使用比拥有更加重要。当你可以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可以借到任何你需要的东西,为何还要占有它们呢?尤其当为了拥有它需要付出一定代价,且它服务于我们就像我们拥有它一样而我们只需做很少的事情来维护它的时候。当为了拥有自己的住宅需要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拥有它的使用权比实际拥有它将会更有吸引力,就像穿行于复杂环境时不去拥有任何东西的狩猎者是自由地奔向前方的,没有拥有事物所带来的的负累,才可以保持敏捷和精力充沛,时刻为即将出现的未知事物做好准备。租赁人可能将是大部分居住者的身份,因此如何打造高质量的租赁空间及服务将会是未来住宅建筑一个重要的课题。
租赁住宅大厦 |大东建托、藤本壮介
私有空间最小化提供高质量共享空间




由大东建托与藤本壮介共同设计的租赁住宅,私有空间被压缩到最小,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庭院、客厅、厨房和卫浴。相较于传统租赁公寓中私有空间最大化及公共部分则仅由通道构成,人们可以在宽阔的庭院中沐浴阳光,在近乎奢侈的厨房中烹制饭菜,在宽敞的书房中阅读书籍...享受高质量的租赁空间,远比蜷缩在蜗居中要来的自由自在。




5.FILTERING 过滤
面对过剩的信息,过滤成为了数字化世界中的基本生存需求,新的世界秩序将在过滤中产生。过滤是个人化的,基本问题集中解决,给用户留下极大的个性化空间,是建筑“过滤”的方式之一。
一体化自由住宅 | LIXIL、坂茂
排水系统一体化解放房间大小与格局




这个住宅由 LIXIL与坂茂合作设计而成。将浴室、卫生间、厨房、洗漱台集中为一体,排水设于其上方,最小化住宅设备占据的空间,同时利用滑动收纳的装置,帮助用户根据需要自行改变房间的大小和格局,保证用户可以最大个性化地安排和利用住宅空间。


7. INTERACTING 互动
如果住宅像人体一样具有大脑、感受神经,与自主动作反应,可以聪明地感受到人的需要察觉周围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气候的条件,做主动的回应与改变。建筑物将成为具有感觉,会思考,是一个可调试的生命体,并即时与环境改变做互动。
Bubbles | Foxlin Architects
根据来访者行为改变空间形态的装置




气泡(Bubbles)是由一个大型充气体系组成的,由 Foxlin Architects 设计。巨大的尼龙气囊挂在相互连接的透明管道上,这一体系可以根据来访者的行为进行收缩和膨胀。如果场地上没有访问者活动,整个场地空间会逐渐被这些泡泡填满,创造出一个半透明的,由泡泡填充形成的空间形态。来访者所感受的不是一个固定的空间立面而是一种体积可变的建筑系统。当来访者触碰一个泡泡时,泡泡会收缩,从而在装置内部提供出空间,活动越多空间就越开放,通透。从一开始,这一装置的目的就在于创造出一个可感知的建筑环境,这一环境可以根据不同的外界条件进行变化。
7.QUESTIONING 提问
数字世界的发展仍然遵循着摩尔定律飞速发展,这是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答案将带来两个新的问题,结果是,答案越多,问题越多。我们进入了一个有机会发现更多问题,并把我们引导到终极问题上的正反馈循环。而对于最本质属性为庇护的住宅建筑,有一个问题首当其冲:万一未来极端环境无法避免,住宅如何帮助人类生存?
MARSHA | AI Space Factory
就地取材的火星居住体


位于纽约的设计事务所 AI Space Factory,利用 3D 打印的技术,直接以火星上的石头为材料,设计了一系列火星上的房子。他们采用玄武岩纤维的复合材料以模拟火星上的材料 ,并通过 3D 打印技术在火星上建造居住群。




Ocean Spiral | Shimizu Corporation Japan
自给自足的螺旋海底城市


此方案由日本的清水公司(Shimizu Corporation Japan)设计,原计划 2030 建成。高强度树脂混凝土网壳结构周围,设置有漂浮的海堤和减震控制器,保证其平稳。类似潜水艇城市可以通过螺旋结构漂浮在海面或沉入海底。利用海水温差发电法(OTEC)发电以及深海强压反渗透过滤技术提取纯净水,大型水下牧场提供实物资源,借用海底的微生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燃料,实现自给自足。


球中中心塔为主要的居住空间 ©Shimizu Corporation Japan室内空间效果图 ©Shimizu Corporation Japan
作者:Wallpaper卷宗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4354034/answer/1017346302